读2017政府工作报告,看总理给健康保障布置了哪些任务?
作者:tb888通博集团 发布日期:2017/3/9 13:16:51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最近社会和行业反应强烈的医联体建设、全面两孩、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总理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
健康报记者对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发现,和健康领域相关的诸多重点均有提及,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工作将对我们的行业和生活产生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
解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健康是幸福之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随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曾指出,要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重大契机,在新的起点上把握战略机遇,以更大的魄力、更足的勇气,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健康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解读——
近年来,推进医保信息全国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呼声一直很高。特别是随着候鸟式老年生活的现象增多,对那些离开医保所属地、在异地与子女生活的老年人来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部分内容是重大利好。人社部曾在日前表示,目前除西藏以外,全国30个省(区、市)已经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工作;今年上半年,要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人社部有信心在今年年底,完成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实现全国医保联网、解决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任务要求。
据介绍,人社部建设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去年年底已经上线试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已有15个省接入该系统开始试点。同时,人社部统计,到去年年底,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9.72亿,覆盖了我国70%的人口。今年,人社部计划使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0.5亿,到2020年使我国90%以上的人口持有社保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解读——
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始终处于倒金字塔状态,30%的城市人口拥有70%的卫生资源,城市卫生资源中的80%集中在大医院,基层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远远低于三级医院。要尽快扭转错配的医疗供给格局,推动医联体建设是一个现实选择。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试点纷纷涌现。2017年1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建设。
此外,《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也明确,因地制宜推广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加强与医保政策衔接,健全管理、运行和考核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
分级诊疗作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治本之策,被列为“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之首。而透过试点地区的实践不难发现,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消融优质医疗资源的壁垒,正是在现阶段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有效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事实上,医联体只有充分照顾到各方利益,让合作换来共赢,医联体内部成员的力量才能拧成一股绳。同时,要促成医联体试点平稳推进,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外部施加助力,尽可能地从政策上为试点探索“开绿灯”。当然,要让医联体的“花”结出分级诊疗的“果”,还需要完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患者理性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激励,科学合理地引导群众就医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解读——
2014年,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明确了六类涉医违法犯罪的定罪量刑依据;2015年全国人大将涉医违法犯罪纳入《刑法修正案(九)》,为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从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强调加大对涉医犯罪的打击力度,在同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暴力伤医案件一律列为重大敏感案件。
然而,处置涉医违法犯罪不能只靠严打,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法治化、常态化机制,推进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长效机制建设。下一步急需做的是,将近年来实践形成的“三调解一保险”、“涉医问题抓早抓小”等一整套管理举措上升为形成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堵疏结合、将暴力伤医纳入立法监管,并同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预约诊疗,优化就医流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疏通”医患矛盾,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重典治乱,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
解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尊重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规律,把握现阶段工作重点,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明确了我国“十三五”时期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划时表示,要加强源头治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底线。实施全程监管,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全链条可控。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治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查药品生产掺杂使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
解读——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根据测算,2017年~2020年,每年高龄孕产妇预计达到300万人以上,约是往年的1.3倍。急需加强孕产妇管理救治,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协调保障机制,从制度上构筑母婴安全保障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相关会议中提到,2017年年底前,省级要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要建立至少1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紧缺人才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做好孕产妇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建立妇幼健康服务监测预警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把孕产妇管理服务作为未来几年的重点督查任务。
全面两孩要顺利落地,卫生人力资源的保障必不可少。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人才培养,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解读——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我国首部《中医药法》。这部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有法可依才能持续稳定地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医最大的生存危机是缺乏法律保障,但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一部专门的综合性的中医药法律。《中医药法》在酝酿30余年后终于“拨云见日”,这大大重振了中医药的信心。
《中医药法》的问世既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又是对中医药发展的监管和规范。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中医药服务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中医药人才队伍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不足,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等。在法典的保障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必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应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解读——
近几年,空气质量已不仅是北京的困扰,更成为全国性的问题。我国现阶段污染物排放基数大,现有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约占66%),近年来,机动车、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排放强度显著增加,各种复合型污染加剧,复合污染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污染,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和普及控制技术等诸多问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不断优化调整的阶段。
同时,要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产生的影响。近几年,PM2.5已进入公众视野,来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高达60%,在成霾时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污染源也应引起重视。
但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明确的科学结论,从而为治理空气污染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已于2013年开展相关监测项目,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个城市,设立了125个监测点。
同时要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企业承担废物治理和利用责任,可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